2010/06/29 彩虹精靈的綺麗世界 The Colorful World of Cyprinella lutrensis
文字:李順瑀Stephanie Lee
中文俗名:彩虹精靈
英文俗名:Red shiner
拉丁學名:Cyprinella lutrensis
中文學名:盧倫真小鯉
科:Cyprinidae鯉科
屬:Cyprinella真小鯉屬
產地:美國中西部
全長:9 cm
1853年由Baird與Girard所發表的彩虹精靈,早在十多年前就已出現在台灣的水族館了,十年如一日地就連名字也未曾變過。如果讀者們是水族館的常客,對這次的主角一定不陌生,但可能多半侷限在眼熟常見,卻對牠們的特徵與習性不甚了解。其實牠們不僅僅只是體健易飼的觀賞魚,還有許多特殊的表現與變化值得去比較觀察,相信飼主將會從中發現不少飼養樂趣,以及這隻美麗脫俗的魚兒所蘊藏的豐富變化。
分布區域
本種的種名「lutrensis」是由拉丁文「lutra」一字而來,英文即為「otter」之意,意指本種的模式產地---阿肯色州的Otter Creek。本種在美國分布廣泛,自北達柯塔州南方、威斯康辛州、印第安那州東部、懷俄明州、阿肯色州、路易斯安那州的密西西比河(Mississippi River)流域,以及流經科羅拉多州、新墨西哥州和德克薩斯州的格蘭德河(Rio Grande)流域等,都是本種的分布區域;甚至一直南至墨西哥北方亦有本種的發現。
型態特色
彩虹精靈的生命力強韌,牠們多半是在多石頭、流速快的溪流中棲息活動,這樣的環境也造就了牠們閃電般的流暢游速。本種的背鰭有7~8根鰭條,臀鰭有9~10根鰭條,牠們的體側有橄欖銀的色澤分布;繁殖期間公成魚的體側會呈現泛藍光澤,且除背鰭外,各鰭會轉變成鮮紅色,還有俗稱〝追星〞的白色星點斑紋佈滿在泛紅的頭部,讓整體色彩變得更華麗鮮豔,母魚的顏色則較為淡雅。特別的是,繁殖期過後牠們會恢復成平淡的橄欖銀灰色魚體,等到下一次的繁殖期來臨,雄魚的體色會再次變得鮮豔亮麗。
市面上所販售的彩虹精靈皆為人工繁殖種,牠們的個性溫和但相當活潑,加上牠們是群游性頗強的魚種,平時會以成群結隊的模式在水中迅速地穿梭覓食。
飼養入門守則
飼養環境:
彩虹精靈適合飼養在pH值7.0~7.5、硬度10~20、溫度20~25°C的水質環境中。從本種的體型不難看出,牠們與台灣高山溪魚一樣,喜歡生活在水流湍急的環境中,因此人工飼養時應給予較強的水流與高溶氧的環境,並注意飼養環境的溫度不宜過高,冬天時也不需額外替其加溫。
餌料:
本種在野外主要以昆蟲與藻類為主食,而人工飼養的彩虹精靈在餌料的選擇上相當多元,除了一般薄片、細顆粒等人工飼料外,麵包蟲、冷凍紅蟲等都可作為牠們的餌料選擇。
混養:
本種是群游性頗強的魚種,因此最好4~6隻一起飼養,以降低牠們的緊張感。牠們的個性溫和活潑,繁殖期間領域性頗強,有時會追逐體型較小的魚種,或同種間相互追逐,雖不至於造成傷害,只是本種體型較一般小型燈科或鯉科的魚種要來得大,因此還是要盡量避免與太小的魚種混養。此外,牠們的搶食功力一流,也要避免與游速過慢或食性相同的魚種混養,以免搶不到食物。一般來說,中小型鯉科與加拉辛科的魚種都適合與本種飼養在一起,如紫紅兩點鯽、四間、藍燈、飛鳳燈等都是不錯的混養選擇。
繁殖:
市面上所販售的彩虹精靈多為體色華麗的雄魚,雌雄之間的數量比例懸殊。本種不足一歲時就有繁殖能力,從4月中一值到9月都是牠們的繁殖期,高峰期則在仲夏,可以說是相當長的繁殖時間。繁殖期間雌魚會製造聲響吸引雄魚,雄魚則會選擇產卵地點,其可能是位於石縫中或有落葉覆蓋的淺灘上,將雌魚驅趕至附近後,開始展示鮮豔的魚鰭且繞著雌魚打轉,並在產卵地點梭巡來回、使用魚鰭清潔產卵地點的石礫碎屑,以示其領土主權,而這樣的動作有時可長達數小時之久。雌魚在重複勘查產卵地點後才會開始產卵,而雄魚則會在雌魚上方釋放精子,通常受精卵會多達500~700個左右,並於7~14天左右孵化。
人工飼養可同時擺放多隻於同一繁殖缸中,以增加配對成功的機率,並給予沉木或有洞的石塊作為產卵地點。彩虹精靈沒有照顧小魚的天性,甚至還有吞食魚卵的習性,因此必須特別將魚卵撈出;通常魚卵會黏附在石塊或木頭上,最好將被附著物一同拿出以免傷害魚卵,以原繁殖缸的水作為孵化箱的水體,並給予適當水流提供充分溶氧量。依照溫度的不同,小魚會在3~5天左右孵化出來,大約一週過後牠們才會開始自由游動,之後便可以冷凍水蚤或豐年蝦無節幼蟲作為小魚苗的主要食物。